未來二十年我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測繪完成了從傳統的模擬測繪向數字測繪的轉型,現在正在向信息化測繪進一步轉型。這個轉型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國家信息化戰(zhàn)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站在信息社會的歷史背景下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局中去認識這個轉型,去推動這個轉型的規(guī)劃和實施。
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測繪完成了從傳統的模擬測繪向數字測繪的轉型,現在正在向信息化測繪進一步轉型。這個轉型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國家信息化戰(zhàn)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站在信息社會的歷史背景下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局中去認識這個轉型,去推動這個轉型的規(guī)劃和實施。
一、需求和問題
在近30年來測繪領域發(fā)生的脫胎換骨的變革中,信息技術是最重要的推手,數字化是最主要的特征。以GNSS、GIS和RS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術形成數字化的測繪技術體系,實現了測繪領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這些發(fā)展和進步歸納起來有4個主要特點:一是數字化,包括技術的數字化、成果的數字化、應用環(huán)境和方式的數字化;二是集成化,包括學科和技術體系的集成、測繪裝備的多學科技術集成、測繪成果生產和應用過程的集成;三是公眾化,測繪作業(yè)的技術門檻降低,應用更普及;四是動態(tài)化,測繪生產周期縮短,動態(tài)更新和實時測繪成為可能。
與上述測繪發(fā)展呈現的特點相對照,基于傳統模擬地圖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顯現出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固定的地圖內容與個性化的應用需求之間的矛盾。傳統地圖制作成本高、周期長,因此模擬地圖大多以相對固定的要素分類、比例尺系列和圖式規(guī)范制作,以求得應用上的普適性,而這種基本不變的地圖“面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適應豐富多變的具體應用需求。
二是信息分析問題。模擬地圖的信息提取主要基于地圖閱讀,量化分析十分不便,深層次信息難以提取,基于數學方法的空間分析基本無法進行,使得地圖的應用功能大打折扣。
三是數據更新問題。模擬地圖無法支持動態(tài)的局部更新,局部變化意味著全部更新,這不但提高了更新成本,更延長了更新周期,從而降低了數據的現勢性,降低了地圖的效用。
四是數據共享問題。模擬地圖無法支持互動式信息共享,亦即無法解決并發(fā)控制問題,一幅地圖無法成為多人共同的應用(作業(yè))平臺,這種共享問題限制了地圖的應用,降低了地圖使用效率。
因此,我們需要與信息化測繪相適應的,代表著測繪成果新體系,標志著測繪服務新形式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體系,這既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信息社會對測繪的外部需求,也是測繪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二、發(fā)展目標
到2015年,完成測繪基準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建成1000個以上、分布合理的國家衛(wèi)星導航定位連續(xù)運行基準站網。實現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覆蓋全部陸地和大部分海島,基本建成全國統一的省級和地市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并實現必要覆蓋,縣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積極推進,全球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取得初步進展?;A地理信息數據的內容和要素類型進一步豐富,基本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定期全面更新,重要地理信息按需動態(tài)更新。
到2020年,建成國家平面、高程、重力網三網結合的全國統一和共享的現代測繪基準網,在基礎設施、技術手段以及信息服務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測繪基準形式和功能的重大轉變?;A地理信息要素類型和屬性內容更加豐富,信息更新及時,基本實現各種尺度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協調一致,基本形成全國統一的一張圖。海島(礁)和海岸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以及全球和重點地區(qū)的地理信息數據庫基本建成。
到2030年,測繪基準體系實現現代化。建成內容豐富、現勢性強、空間尺度科學合理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實現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對全球范圍的必要覆蓋和及時更新,建成多尺度、多時相、多種數據構成的三維、時態(tài)數字地球,全面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國防建設等對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需要。
三、“十二五”期間主要任務
一是推進現代測繪基準建設。加快推進中國2000大地坐標系(CGCS2000)的推廣使用,完成現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向2000大地坐標系的轉換工作。進一步優(yōu)化、改造和完善2000大地坐標系基礎設施。完成新一代國家高程控制網的建設,建成覆蓋全部陸地國土和海島(礁)的現勢性好的高精度高程控制網。統一深度基準定義,建立陸海統一的國家深度基準體系。建設我國新一代重力測量基準,對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進行必要復測,填補我國重力測量空白區(qū)。完善國家測繪基準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國家測繪基準數據中心和分中心。
二是拓展基礎地理信息覆蓋空間。著力推進海洋測繪保障服務。加快海島(礁)測繪,實施海岸帶測圖,開展海底地形測繪。加快建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不斷完善國家測繪基準信息數據庫,加強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維護力度,不斷擴充和豐富地理信息要素類型,加快省及以下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步伐,開展一縣一圖制圖工程和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用圖測繪工程。開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緦崿F境外地理信息的必要覆蓋和按需動態(tài)更新,基本建立軍地測繪共建共用體制機制,繼續(xù)開展南北極測繪工作。
三是加快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建立重點更新和全面更新相結合的更新機制,初步建立測繪部門與專業(yè)部門信息共享的更新機制,初步建立分布式運行、網格化管理的更新組織結構,探索國家級1:5萬數據庫和省級1:1萬數據庫集成更新和一體化管理的業(yè)務模式。國家級和省級基礎地理信息產品類型和要素內容更加豐富,整體上保證數據5年內的現勢性,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大城市等保證3年內的現勢性。
四是建設航天航空遙感影像資源。根據國家和地方需求,分年度獲取全國約500萬平方千米1:1萬有圖區(qū)以及規(guī)劃測圖區(qū)優(yōu)于1米的航空影像,航攝困難區(qū)可獲取0.5至1米分辨率立體衛(wèi)星影像數據。獲取覆蓋全國陸地范圍中高分辨率衛(wèi)星2.5米全色和6至10米多光譜數據兩次。獲取全國600個左右城市優(yōu)于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數據,以及優(yōu)于0.5米分辨率衛(wèi)星全色影像和優(yōu)于4米分辨率多光譜數據。獲取農村地區(qū)約10萬平方千米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獲取陸地國境線兩邊各20千米寬度范圍、面積2.2萬平方千米的衛(wèi)星影像。獲取1.8萬千米大陸海岸線沿岸約3千米寬范圍內的激光雷達數據。